据统计,全世界每3秒,就发生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。其中,1/3女性和1/5男性会在50岁以后,遭遇一次骨质疏松骨折。
需要注意的是,骨质疏松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。因此,骨质疏松的早期筛查就显得很重要。
那在临床上常用的测定骨质疏松有哪些方法?哪些人需要骨密度检查?检查的结果该怎么看?接下来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。
骨密度,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,反映骨质疏松程度,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。
能准确测量骨量流失的程度,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,也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,
(2) 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,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者(绝经后、吸烟、过度饮酒或咖啡、体力活动缺乏、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)。
(7) 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(肾功能不全、糖尿病、慢性肝病、甲状旁腺亢进等)或服用可能会影响骨矿代谢的药物(如糖皮质激素、抗癫痫药物、肝素等)者。
(1)妊娠期间的妇女。(2)检查前一周内服用了影响图像显示的药物。(3)近期内进行了放射性核素检查(如肺扫描、骨扫描、肾扫描、肝扫描等)。(4)测量腰椎时,不能平卧或侧卧于检查床上者。(5)脊柱上有金属内植物,但特殊软件除外。
需要解释的是,骨密度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,妊娠期间女性又适合做又禁忌做骨密度检查,似乎相互矛盾,其实不然,骨密度有多种检查,比如能够使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,并不全是通过X线。例如DXA骨密度检查的辐射很小,即使孕妇做,也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。
很多医师在临床上,拿到患者的骨密度报告,仅仅简单的告知患者有还是没有骨质疏松,即便患者患上骨质疏松了,也不清楚自己的严重程度有多深,所以接下来给大家附上几张医院的骨密度检查结果,通过“实战训练”,给大家解释一下,快来一起学习!
不同性别、年龄的患者,骨密度参考值也不同。大家不需要记忆参考值及T值,只需要会看结果。
(1)上图中的横坐标代表年龄,左侧纵坐标代表检查部位骨密度值,右侧纵坐标代表T值。
(2)图中黄域代表骨量减少,上方绿域代表正常,下方红色部分代表骨质疏松。
(3)绿色与黄色交接线、黄色与红色交接线,纵坐标上有对应的数值,代表正常、骨量减少、骨质疏松的在对应年龄下的分界值。
(4)图中小正方形所在位置,代表检查部位是正常、骨量减少还是骨质疏松。
我们在报告中体现的检查部位的T值,有时也会出现T值在正常和骨量减少、骨量减少上下值之间,在图像上表现为:检查部位的小方框在两个区域分界附近。此时该如何定性判断检查部位?
那就参考表格中的骨密度数值。更简单点:看检查部位的骨密度值,和参考值对比,得出结论。
比如上图:L2骨密度为0.709g/cm2,比骨质疏松参考值下面的0.754g/cm2还低,因此便可得出结论。
骨质疏松潜在于全人类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,影响着人的寿命、健康和生活品质。因此,发现骨质疏松不能靠自我感觉,不要等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了再去诊治;高危人群更需要注意,无论有无症状,都应定期去正规的医院做骨密度检查,以便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了解自己的骨密度变化。